福建高校女大学生婚育观念及教育干预研究
文章导读: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家庭、生育评判体系,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的课题。作为跨世纪女大学生的家庭生育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她们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的家庭状况和生育趋势。 |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家庭、生育评判体系,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新的课题。作为跨世纪女大学生的家庭生育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她们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的家庭状况和生育趋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女大学生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态势;并通过性教育,探索端正大学生性观念的方法,为大学的素质教育积累经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福建某两高校女大学生。首批调查于1997年3—4月间进行,采用分层整群抽取方法调查两校未受过性健康教育的女生,共520人。第二批调查于2004年3—6月间进行,调查对象为报名参加《性健康教育学》公共选修课的女生,在性健康教育之前进行一次调查(基线调查),共180人;在开展性健康教育后再次进行调查(终期调查),由于教室容量限制,接受教育并参加第二次调查的学生为130人。
1.2 教育干预方法
本次开展教育的时间为2004年3月至6月,共28学时。内容包括性解剖生理与性发育、性卫生保健、性心理与性心理异常、性道德与性法律、人口与计划生育和性审美等内容。教育干预主要采用课堂授课、观看录像、分组讨论、课外个别咨询和访谈等方式进行。
1.3 调查方法
问卷选用《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表》。该问卷的题项和因素的拟合情况经多位专家考察,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相关分析也获得较好的结构效度。在预调查中,我们对福建师范大学一年级随机抽取100人作为初测对象,间隔一个月后再测,重复信度为0.93(P<O.001),说明问卷的稳定性好。
三次调查问卷内容相同,但顺序有所变化。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填写、当场交卷。调查人员由统一培训的陌生人担任,向学生解释调查的意义,并保证绝对保密,力求问卷真实可靠。首批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6.2%;第二批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其中基线调查171份,终期调查125份,有效率分别为95.0%和96.2%。
1.4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I1.0软件对相关项目进行χ2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三次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民族、专业、父母亲职业等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20.1士1.9岁。